【广州日报】中山一院器官移植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
广州日报讯 (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李绍斌、彭福祥)据悉,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凭借《腹部多器官移植和器官联合移植的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》,荣获“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”。
改良式多器官移植
手术量居全球第一
传统的多器官移植存在着手术创伤大、术后并发症和严重感染发生率高、病人生存率低等风险,国际医学界一直在探索对其进行改良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攻克多器官移植技术难关,收获多项创新成果,使我国多器官移植以及器官联合移植技术从无到有,从尝试到成熟,为多脏器终末期病变的患者重获新生提供了机会。
迄今,国内仅有中山一院等两家医院有能力开展多器官移植。中山一院已实施29例多器官移植,占国内多器官移植手术量的九成。其中,该院开展的改良式多器官移植为25例,实施例数居全球首位,患者围手术期生存率为100%,术后一年生存率和五年生存率分别为94.7%和76%。据了解,国际器官移植头号大国美国的这两项数据分别为69%和48%。
“低强度”免疫抑制治疗
降低病人术后死亡率
移植了别人的器官,机体会本能地排斥“外来者”。中山一院副院长、器官移植科首席专家何晓顺教授介绍,器官移植手术成功,病人最终没有闯过术后排斥反应难关的例子相当常见。为了抑制术后的排斥反应,传统的多器官移植会对病人采用高强度的免疫抑制治疗,然而,人体的免疫大军一旦解甲归田,又让病人陷入因严重感染而丧命的风险之中。中山一院首创“低强度免疫抑制治疗方案”,既让机体温和接受移植的器官,又有效降低了术后严重感染的发生率。
该院首创“不阻断腹主动脉”的动脉重建方式,减少了传统手术对器官移植病人多器官的功能损害。器官移植病人手术后由于消化道有多个吻合口,容易发生肠瘘,引发感染。中山一院团队用一个吻合口来进行消化道重建,减少吻合口数目,降低了手术后的感染风险。
传统的肝脏移植方式,会令病人难逃胆道并发症。该院创造性地建立“胆道并发症防治体系”,对供体的胆道进行双重灌洗,避免了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。
据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王东平教授介绍,改良式多器官移植技术减小了手术规模,降低了手术对病人身体的打击,同时也让移植手术的难度降低。这一技术体系已经被《中国肝移植手册》列为器官移植技术规范。
http://gzdaily.dayoo.com/html/2016-01/09/content_3092459.htm